很多时候,投资里最危险的,不是危机本身,而是我们被“假警报”吓坏。所谓假警报,就是那些看似惊天动地、最后无疾而终的宏观故事。
这些年我们听过太多这样的故事:比如“中国硬着陆”、“美债崩盘”、“通胀永无止境”、“AI将造成无数人失业”。每次听起来都像世界要塌了,可几年过去,世界还好好的。我们该担心的,不是危机太多,而是焦虑太多。
英国的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说过:“经济学的困难,不在于新理论的产生,而在于摆脱旧观念的束缚。”【1】这句几十年前的话,即使放到今天也十分准确。直到今天,还有很多经济学家在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模板解释2020年代的世界:看到通胀上升,就联想到“滞胀”;看到债务增长,就担心“违约”;看到利率走高,就预测“崩盘”。他们忘了,这个时代的制度、人口、技术和金融体系,早已换了底盘。宏观模型没更新,结论当然老旧。就像医生拿着五十年前的药方治今天的病:副作用大,疗效可疑。
如果投资者老是被“假警报”干扰,那么他是不可能获得好的投资回报的。打个比方来说,市场就像雷达,雷达上总有干扰信号。如果每次警报一响就开火,那最后不是弹药用光,就是误伤自己。
真正的高手,应该学会过滤噪音。经济学和投资学,其实都是“识别信号”的艺术。有时候什么都不做,就是最好的决策。可惜的是,大多数投资者宁愿忙着反应,也不愿安静思考。于是我们看到了各种自我制造的灾难:恐慌性抛售、跟风式入场、集体情绪的涨落。市场波动没那么可怕,可怕的是我们自己反复触发警报。
距离我们最近的一次典型“假警报”,是2020年的COVID疫情。当时全世界各国封城,飞机停飞,油价一度跌到负数,经济活动几乎冻结。各路评论纷纷预测“大萧条2.0”,有人甚至预测美股至少要跌到腰斩。
结果呢?美国的GDP在一年后恢复增长,标普500在短短几个月里就创下历史新高【2】。我记得,当时最流行的说法是“这是百年一遇的巨大危机,后果不可预测”,可事实证明,它其实没那么特别:我们人类照旧恐慌过度,政策照旧反应过猛,市场照旧自我修复。如果有人在那时冷静地什么都不做,如今早已赚得盆满钵满。这个例子告诉我们,最危险的不是危机本身,而是我们在危机面前的神经过敏。
再比如“美国债务危机”的永恒警报。回顾过去几十年,几乎每隔几年,就会有专家站出来警告“美债不可持续”。上世纪八十年代有人说,美国迟早破产;九十年代有人说,美国会被日本债主绑架;二零零零年代有人说,中国卖债就能让美股崩盘;最近又有人说,美联储印钞印到天荒地老。可四十年过去,美国国债占GDP从30%涨到120%,美元却依旧是全世界最抢手的货币。所谓的“美元债务危机”,成了一个被反复叫响却永远不发生的剧本【3】。
原因其实很简单:美元是世界的储备货币,美债是全球避险资产。换句话说,美国既是借款人,又是央行。当别人欠债叫风险,美国欠债叫流动性。这当然不是说美国永远不会出问题,但它提醒我们:别被熟悉的叙事牵着走。经济世界不是道德剧,没有“欠债要还”的简化逻辑,只有制度与信用的平衡游戏。
让我再来举一个被反复预言、也被反复打脸的假警报,即所谓的“中国硬着陆”。打从改革开放开始,几乎每隔几年都有分析师预测“今年中国要崩”。理由从房地产到债务,从出口下降到出生率下降,可几十年过去,中国经济依旧在爬坡。没错,增速从两位数降到5%,但这不是坠机,而是减速着陆。
其实有时候,西方媒体的悲观,更多是一种心理投射。他们习惯了用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来解释一切,仿佛只要一个新兴市场长得快,就必然要爆雷。可现实不是历史复印机。中国的外汇储备、财政空间和资本管制,让那种“连锁崩盘”根本无从上演【3】。我们不能因为风浪一起,就认定船马上要沉。
归根结底,警惕假警报,就是要承认这个世界比我们以为的更复杂,也更坚韧。经济系统不是玻璃做的,一两次冲击不会碎。真正的危险,是我们被噪音牵着跑。我见过太多投资者被媒体标题吓到:“市场暴跌创十年之最”、“债务危机逼近”、“股市危机一触即发”。他们忘了,市场的职责是反应,而不是预言。价格的剧烈波动,本身就是调整的过程。长期来看,世界经济从不会因为恐慌的报道而灭亡,却常常因为恐慌的决策而受伤。
金融世界永远不会太平。危机会继续出现,噪音也不会消失。但真正决定命运的,不是风浪的大小,而是我们对风浪的反应。在2024年出版的一书 《Shocks, Crises, and False Alarms》 中,作者写道:
“经济中的冲击与危机确实构成威胁,但同样危险的,是我们对假警报的过度反应。宏观经济学从来不是预测的科学,而是判断的艺术。没人能控制经济的波动,但每个决策者都能选择自己关注什么。坏消息永远不会消失,但好消息是:更好的宏观判断力,是可以学习的。”【3】
广大投资者都应该学习这样的投资智慧。真正的高手,不是比谁更快看到危机,而是比谁更冷静地面对假警报。我们能做的,是让自己的判断力更强一点,过度反应更少一点。少看标题,多看数据;少问“会不会崩”,多想“我准备好了吗”。正如《Shocks, Crises, and False Alarms》书中所说,宏观判断力是可以学习的,它来自经验、纪律,和谦逊。世界并不欠我们确定性,但它会奖励那些在不确定中依然保持理性的人。
参考资料:
【1】John Maynard Keynes, 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Interest, and Money, 1936.
【2】U.S. Bureau of Economic Analysis (BEA), GDP Quarterly Data 2020–2021.
【3】Philipp Carlsson-Szlezak & Paul Swartz, Shocks, Crises, and False Alarms,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Press, 2024
(作者是新加坡Woodsford Capital Management Pte Ltd的CEO。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责任编辑邮箱:tao.feng@ftchin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