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电子邮件/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请输入邮箱和密码进行绑定操作:
请输入手机号码,通过短信验证(目前仅支持中国大陆地区的手机号):
请您阅读我们的用户注册协议隐私权保护政策,点击下方按钮即视为您接受。
会议部媒体聚焦

和讯:陈丹青称中国遍地是人才 重在选拔

2012年11月03日 来源:和讯网 作者:高山 

和讯网消息 11月2日召开的FT中文网2012年度高峰论坛上,画家、文化评论家陈丹青直言不讳地指出,中国遍地是人才,更重要的课题是如何选拔人才,如何真正做到人尽其才。

  根据公开资料,1978年,陈丹青曾以外语零分、专业高分被中央美术学院录取。而当他2000年从美国纽约回国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聘为教授、博士生导师后,却在长达数年的时间里招不到合适的学生。而报考他的博士生的学生,专业成绩大多很优秀,却个个因为政治或英语不过关而遗憾而去。2002年的硕士考生中,一位绘画成绩位居第一,却因英语和政治各差一分落榜。陈丹青向学院通融未果。此后一年,这名考生在北京租房,专攻外语和政治,翌年再考,还是专业第一,政治过关了,但外语仍未及格,依然被拒之门外。后来这名学生轻松考入英国一家大学艺术专业的研究生,而且英语方面没有受到任何阻碍。如今她的画已经被英国肖像博物馆收藏了。后来,出于对现行教育体制的深深失望,陈丹青向清华大学递交了辞呈。

  陈丹青说,人才就是品牌,比如每年到欧洲去旅游,都会拿到一本册子。翻开每个国家的册子,介绍这个国家的历史等种种情况的内容并不多,但是都会以这个国家的艺术家做品牌,比如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达芬奇等等。这个品牌中国有,但在他接触的西方人眼里,中国被分割成两个时代,一个是古典中国,有许多为世界所熟知的人才名片。一个是当代中国。

  “我在清华任教的时候,发现校园里很少有赵元任、陈寅恪、王国维等人的痕迹。当时我跑遍了清华园,注意到很少有学生注意到这些人跟清华的关系,也没有人真正在意。只有在谈到清华的历史时,这些人才被当作点缀被提及。”陈丹青说,过去的六十年,是中国对人才高度控制的六十年,三十年前,很多人才被摧毁。这三十年来,情况有所改变,不少人才出现了,走到世界上去了。但是,最近的23年来,中国大学做的最主要工作是控制学生,而且非常成功地控制住了。

  “现在你再让大学生们像以前那样畅所欲言,已经很少有大学生感兴趣了。而这些大学生本来就是人才。”陈丹青说,“中国的情况是,出不了人才不要紧,最重要的是不要出事。在不可以出事的教育系统中,谈人才是个伪命题。”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腹背受敌的德国工业

特朗普发起的贸易战和来自中国的强有力竞争,正让欧洲的制造业冠军陷入危机。

马姆达尼胜选标志着美国选民对以支持发生转向

包括犹太裔美国人在内的群体正要求华盛顿方面改变立场。

也许人工智能竞赛与芯片无关?

Yoon:人工智能模型持续运行所需的电力正成为技术发展中的关键因素。

线下还是线上:华尔街重拾对银行网点的押注

Lex专栏:美国最大几家银行重启扩张,竞逐消费者存款。

兵力短缺令乌克兰前线城市濒临崩溃

战斗人员与专家称,基辅方面无力抽调兵力防守,波克罗夫斯克岌岌可危。

疟疾在缅甸的反扑给全球敲响警钟

国际资金的削减削弱了根除疟疾的行动,这种致命疾病正卷土重来。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