蒂莫西·泰勒:技术驱动中国的生产力发展 - FT中文网
登录×
电子邮件/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请输入邮箱和密码进行绑定操作:
请输入手机号码,通过短信验证(目前仅支持中国大陆地区的手机号):
请您阅读我们的用户注册协议隐私权保护政策,点击下方按钮即视为您接受。
特别策划

蒂莫西·泰勒:技术驱动中国的生产力发展

3月23日,美国经济学家、《斯坦福极简经济学》作者蒂莫西·泰勒,做客View from the Top高端视点沙龙,探讨中国与世界的经济经验。

首先,泰勒教授分享了从各国经济发展中得出的经验和教训:

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国家,人均GDP越高,人均收入就越高。1980年的中国受教育程度很低。与美国差距很大;到了2014年,虽然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受教育年限显著提升,这个过程就是中国在努力追赶的过程。

与日本和韩国相比,中国追赶美国的起点很低。1950年日本的生产率是美国的50%,在1975年就达到了美国的80%; 1965年韩国的生产率是美国的40%,1990年已经是美国的65%。反观中国,经历了这么多年的告诉增长却仍只有美国的20%,比日韩在1950甚至1965年的水平还要低。但这也给我们很大的启示,中国的生产率还有很大的追赶空间。

图:1980vs2014,不同国家间受教育程度与人均GDP的相关性

为此,泰勒教授为中国描绘出一条发展道路,第一步培养前沿人才,研发高尖端的技术;第二步,把这些技术渗透到整个经济当中,不能仅在一小部分公司引进高端技术,必须要在整个实体经济当中都有所运用;第三步,处理这种变革当中的不确定性和可能出现的混乱问题。

中国拥有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已经反超美国。1995年至2014年,科研投入随经济的发展同步增长,并且超过了OECD的平均水平。这些都将为中国的新经济发展助力。

图:研发强度对比

泰勒指出,由于有非前沿的公司拖了后退,劳动生产率的平均增长值不会迅猛上涨到预想趋势。如果技术没有完完全全在全球各个国家平衡分配,即使存在发展良好的前沿公司也不足以让世界经济发展到令人欣喜的地步。

人们真正应该思考的是怎样让技术能够在更多的公司中得到运用,或者至少是意识到前沿技术正在带来新的前沿的发展。

泰勒教授表示,技术驱动中国的生产力发展,改变中国的劳动力市场,甚至改变中国制造业的整体面貌。此外还需要教育,需要思维方式的驱动。中国社会需要有一些不同的观点,持续地接受前沿技术的转变。未来的技术进步就好像是魔法,三十年过后再回头看,会觉得一切都不可思议。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为何拉丁美洲离不开石油和天然气

随着第30届联合国气候大会临近,巴西和哥伦比亚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截然不同的“公正能源转型”愿景。

米莱中期选举胜利后拒绝让比索自由浮动

这位秉承自由意志主义的总统誓言将加速其自由市场改革,并加深与特朗普的联盟。

尽管关税施压,美国“三大”汽车制造商前景改善

福特汽车、通用汽车和斯泰兰蒂斯迅速采取行动以抵消贸易战的影响,并从纾困措施中受益。
23小时前

俄罗斯为苏联时代“傻瓜炸弹”加装喷气发动机

俄军的滑翔炸弹如今可打击最远200公里外的乌克兰目标。
1天前

日本正适应与美国关系的新局面

曾经以利他主义和合作为基础的伙伴关系,如今已演变为交易型伙伴关系。

亚洲股市对AI热潮的依赖引发“泡沫”担忧

一些投资者日益担心,亚洲股市可能受到美国科技板块大幅下调的冲击。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