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xt":[[{"start":8.9,"text":"2025年秋季,台北故宫博物院携翠玉白菜、清院本清明上河图、多宝格与赤壁怀古等共131件国宝,赴捷克国家博物馆举办“故宫文物百选及其故事”特展。这一展览不仅是“台湾文化在欧洲2025”的重点项目,也恰逢台北故宫成立一百周年。展期从9月11日至12月31日长达三个月,馆方还配合数字展演与多媒体单元,试图通过沉浸式叙事吸引欧洲观众。主办方宣传中突出翠玉白菜,并刻意以捷克人熟悉的酸白菜作为文化符号,意在营造跨文化的情感共鸣。表面上,这是一次学术与艺术的国际盛会;然而在其背后,却是层层政治设计。文化遗产原本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但在现实操作中被转化为外交工具。艺术价值与学术意义让位于战略考虑,其长期后果值得我们审慎反思。"}],[{"start":68.87,"text":"一、“国宝”远行为何总绕不开政治前提"}],[{"start":73.9,"text":"翠玉白菜的再度出境本身具有标志性意义。自2014年东京展览后,它已超过十年未再出访,本次赴捷克堪称罕见。然而展览的促成并非单纯学术交流,而是建立在明确的政治前提之上。捷克议会在2024年专门通过国家文物保护法修正案,为展品提供司法免扣押保障。这一立法的动机并非单纯保护文化,而是排除北京提出物权追索的可能。推动立法的主体是参议院高层,显示展览属于政治决策。捷方政要更在公开场合称其为双边关系的里程碑,毫不掩饰政治意图。台北故宫院长萧宗煌强调这是等待20年的展览,实际上所谓等待的障碍并不是友谊或学术条件,而是捷克政治立场的转变。换言之,文化叙事只是表层包装,展览真正的动力是外交需要。文物被赋予政治承诺的象征功能,这种安排在形式上或许体面,但在实质上消解了文化独立性。"}],[{"start":139.58,"text":"这并非孤例。纵观国际文化交流史,凡涉及政治争议的文物展出,几乎无一例外都依赖政治护航。法国在20世纪曾为埃及借展图坦卡蒙文物通过特别立法,美国也曾为特定藏品提供司法豁免。这些案例说明,法律保障往往是外交交易的一部分,而非纯粹的学术安排。台北故宫赴捷克的展览恰好落入这一模式:法律是护航,政治是动因,文化则只是被利用的表象。"}],[{"start":170.93,"text":"二、文化盛会还是政治剧本?"}],[{"start":173.81,"text":"若将展览放入台捷关系的轨迹中考察,其政治意图更加清晰。2019年,布拉格市在市长贺吉普推动下终止与北京的姐妹市关系,并迅速与台北缔结新的协议。2020年,捷克参议院议长维斯特奇尔率团访台,并在立法机构公开高喊“我是台湾人”,直接冲击“一个中国”原则。其后双方在半导体产业、科研合作和议会互访上全面推进,关系逐步制度化。布拉格特展正是这一系列操作的文化收官之作。通过故宫国宝的高调亮相,双方试图将政治联盟转化为文化交流的外衣,营造关系正常化的印象。"}],[{"start":215.99,"text":"这种操作值得注意。传统意义上的文化交流,旨在通过艺术与学术促进理解和沟通,而非强化政治立场。然而本次展览恰恰相反:捷克早已是台北在欧洲最坚定的盟友之一,无需再用文化来“吸引”。展览的真正作用在于“强化”,即用国宝的象征意义奖励政治伙伴,同时向其他国家展示深化关系的文化红利。结果是文化被塑造成政治示范,成为外交剧本中的道具。布拉格或许希望强调文化意义,但在国际政治现实中,它已被捆绑在两岸对抗的叙事之中。"}],[{"start":254.9,"text":"这种模式并非没有风险。欧洲内部对于对华政策本就存在分歧,布拉格的动作进一步加剧矛盾。展览因此不仅没有促进跨文化理解,反而成为凸显政治分裂的事件。这种文化被政治化的现象,长远来看削弱了艺术的普遍吸引力,使文明遗产失去其超越性的价值。"}],[{"start":276.23,"text":"三、文物政治化的代价"}],[{"start":278.71000000000004,"text":"翠玉白菜等故宫文物反复被卷入政治,并非偶然,而是其历史决定的。1949年,国民党政权在撤退过程中挑选近3000箱文物运往台湾,这一行为本身就带有明确政治意图。文物不仅是文化资产,更被用作合法性象征。冷战时期,这批藏品曾在美国巡展,目的不仅是展示中华文明,更是争取政治认同。此后几十年,文物一再被卷入国际政治之中。"}],[{"start":309.49,"text":"进入当代,台北故宫的管理争议也频频成为政治话题。瓷器在库房破损,数字影像外泄流入电商平台,本应是专业领域的管理事件,却迅速被放大为政治口水战。批评者以此质疑当局治理能力,甚至引申至政权合法性。文化机构的学术与管理失误,被政治化的舆论所放大。这再次说明,文物早已难以独立于政治之外。"}],[{"start":337.36,"text":"捷克展览更凸显这一结构性困境。跨国文物展出通常依赖专业合作与学术信任,而在此案例中,却必须首先通过立法排除主权争议。这意味着文化交流本身已内嵌政治过滤机制。未来国际文化机构若要与台北故宫合作,势必先评估政治风险,再决定是否放行。文化的独立性因此被系统性侵蚀。长远来看,公众和学界对这种展览的信任会逐渐降低。人们将怀疑这究竟是学术合作,还是政治表演。文化展览的教育意义与跨文化理解功能因此被削弱。"}],[{"start":378.04,"text":"四、台湾当局的文化悖论"}],[{"start":380.86,"text":"更值得关注的是,台湾当局在文化认同上的自我矛盾。长期以来,岛内政治势力刻意推动“去中国化”,淡化中国历史在教育与公共话语中的存在。从课纲删减中国史,到公共场所改造纪念符号,官方话语中不断强调与中国文化的切割。然而,当需要在国际社会中塑造能见度时,当局又不得不依赖故宫文物作为最有力的文化资产。翠玉白菜、清明上河图、赤壁怀古,都是中国文化脉络下的经典作品,其价值与意义根本无法脱离中华文明的整体。"}],[{"start":418.66,"text":"这种矛盾凸显了一种文化挪用:在岛内政治上否认甚至排斥中国文化的核心位置,却在对外宣传中以中国文物为工具。这不仅损害了文化政策的逻辑一致性,也让外界质疑当局的真实立场。对内的割裂与对外的依赖形成鲜明反差。这样的双重姿态,使文化展览丧失应有的真诚,进一步削弱其说服力。"}],[{"start":443.75,"text":"从长远看,这种策略难以持续。文化交流若缺乏坚实的认同根基,便只能依赖表演式操作。观众或许被展品的艺术魅力吸引,但背后的政治算计终将被识破。最终受损的,不只是文化机构的声誉,更是台湾自身在国际社会的文化信誉。"}],[{"start":464,"text":"五、文化失本的代价"}],[{"start":466.32,"text":"翠玉白菜赴捷克展览,本应成为文明互鉴的契机,却因政治包装而成为外交信号。台北与布拉格试图借助国宝的象征意义来巩固政治联盟,但这种操作的代价是文化价值的掏空。艺术品的美学与历史意义被降格为政治符号,其独立性被短期利益侵蚀。文化交流不再是沟通与理解的桥梁,而是短暂战略的工具。"}],[{"start":492.86,"text":"更严重的是,这种操作制造了国际社会的分裂。欧洲内部对华立场本已不一,布拉格的选择使矛盾更加公开化。中华文明的共同遗产本应成为促进理解的纽带,如今却被用来加深裂痕。这不仅损害了文物本身的价值,也损害了文化外交的长期信誉。"}],[{"start":514.34,"text":"文物不应被政治化,这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未来的责任。文化遗产的意义在于提醒人类文明的连续性与多样性,而不是成为某一时段政治斗争的工具。这一原则不仅是文化尊严的要求,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0年《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与国际博物馆协会《职业道德准则》所确立的基本底线。唯有让文化回归本位,跨国展览才能真正实现文明对话。否则再辉煌的展览,也只是短暂的政治秀,最终留下的将是信任的流失与文明意义的消解。"}],[{"start":553.98,"text":"(注:黄蓥祺,国际政商关系评论员。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责编邮箱bo.liu@ftchinese.com)"}]],"url":"https://audio.ftmailbox.cn/album/a_1758680764_9266.mp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