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xt":[[{"start":7.95,"text":"将欧洲视作出海战略重心的不仅仅是中国车企,还有中国自动驾驶公司。近日,百度宣布与瑞士公共交通运营商PostBus达成战略合作,其旗下萝卜快跑(Apollo Go)将在瑞士推出自动驾驶出行服务AmiGo。萝卜快跑计划于今年12月在瑞士启动无人驾驶出租车道路测试。在两个月前,百度已与Lyft达成合作,计划于2026年在欧洲推出其萝卜快跑自动驾驶汽车。"}],[{"start":39.1,"text":"同样也在最近,自动驾驶企业小马智行(Pony AI)宣布与车企集团Stellantis达成合作,共同为欧洲市场开发L4级自动驾驶汽车。两家公司计划在未来几个月开始在卢森堡部署基于标致e-Traveller车型的测试车辆,并从2026年开始在欧洲城市广泛推广。小马智行此前已经释放出了进入欧洲市场的信号。2024年,小马智行在卢森堡设立欧洲研发中心,并与卢森堡出行公司Emile Weber签署谅解备忘录。今年4月,小马智行获得卢森堡交通与公共工程部颁发的首批Robotaxi测试许可,并于7月在卢森堡开启了Robotaxi道路测试。"}],[{"start":83.56,"text":"积极在欧洲布局的不止萝卜快跑和小马智行。文远知行、AutoX、元戎启行(DeepRoute)、轻舟智航(QCraft)和Momenta等中国自动驾驶企业均在欧洲各国进行合作和测试。在今年9月的慕尼黑车展上,元戎启行展示了其最新一代辅助驾驶平台DeepRoute IO 2.0及其自研的VLA(Vision-Language-Action)模型,而轻舟智航除了携NOA智能辅助驾驶和L4级自动驾驶解决方案亮相车展,并宣布与高通达成合作,并将在德国设立欧洲总部,标志着轻舟智航正式进军欧洲及全球市场。"}],[{"start":118.53999999999999,"text":"和美国和中国不同,自动驾驶在欧洲还处于最初级的阶段。自动驾驶已经在中国国内已经投入运营,而欧洲还处在谨小慎微的阶段。"}],[{"start":130.38,"text":"以相对活跃的德国为例。就在近日,柏林交通集团和大众出行服务Moia的L4级自动驾驶项目进入了实践阶段,其首批搭载了Mobileye自动驾驶系统的大众ID. Buzz AD在柏林的公共道路上正式亮相。大众ID. Buzz AD共配备27个传感器,包括13个摄像头、9个激光雷达传感器和5个雷达,该项目由德国联邦交通部资助,总额达950万欧元,计划在2026年上半年实现载客试驾。"}],[{"start":163.65,"text":"大众汽车集团毫不掩饰自己在自动驾驶上与美国竞争对手想抗衡的野心。只是,在自动驾驶上,大众汽车集团依赖的是Mobileye。2022年,大众汽车与福特汽车突然终止了在科技公司Argo AI的合作,这也使得大众不得不倚重Mobileye。有分析指出,大众可以说是自动驾驶合作失败最多的汽车制造商,而Mobileye可能是在自动驾驶计划上失败最多的供应商,两个倒霉鬼碰到一起,成功的几率也不会太大。"}],[{"start":197.79000000000002,"text":"德国有些大学也在进行自动驾驶研究。慕尼黑工业大学(TUM)正使用EDGAR(Excellent Driving Garching)研究车辆测试自动驾驶算法。这辆改装的大众商务车配备了摄像头、激光雷达和雷达传感器,以及用于探测周围交通状况的麦克风。在去年的慕尼黑十月啤酒节时,在这样的一个交通拥堵、路况复杂的情况下,该研究项目也进行了路测。当时,驾驶员坐在驾驶位上,随时准备进行干预。"}],[{"start":228.54000000000002,"text":"鉴于自动驾驶的成本,也有些企业正在寻找中间方案。来自柏林的初创企业Vay计划通过远程控制向客户提供电动汽车租赁服务。客户通过APP下单后,远程司机通过远程控制的方式将汽车直接送到客户手中,等客户使用结束后再重新远程接管车辆。Vay不仅将此视为更便宜的乘车服务机会,也将其视为私家车和全自动驾驶汽车更简单、更优质的替代方案。一名远程驾驶员最多可以管理十辆车,而且他们只需将车开到客户所在地,无需全程远程驾驶车辆,因此用户只需支付常规交车服务的一半费用即可租用远程控制租费可能只是常规交车服务的一半。而且,远程控制系统也比自动驾驶便宜得多。后者不需要一整套传感器,而只需要在车上安装几个摄像头和传感器,将必要的道路图像传输到远程驾驶员办公室的屏幕上。"}],[{"start":289.91,"text":"根据德国新颁布的法律,从2025年12月起,远程控制车辆将允许在某些区域使用。该法律旨在为遥控汽车建立法律框架,并在为期五年的测试阶段对该技术进行更详细的研究。德国交通部也将此视为迈向全自动驾驶汽车交通的重要一步。"}],[{"start":311.45000000000005,"text":"其实,欧洲已经意识到自己在自动驾驶方面落后于中美。在最近的意大利科技周上,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称,“自动驾驶汽车在美国和中国已经成为现实。欧洲也应当如此。”她呼吁全欧洲推动自动驾驶汽车的发展。她此前也曾表示,汽车的未来和未来的汽车必须在欧洲制造。"}],[{"start":336.81000000000006,"text":"欧洲一方面仍然对竞争保持相对开放,但另一方面,它也不满足只是提供竞赛场地,而是想维护技术主权,避免建立新的依赖。也就是说,一方面,中国企业带来的竞争和技术输入是符合欧洲利益的,但另一方面,欧洲又对由此可能引发的技术依赖和经济安全保持警惕。除了电池和电动汽车,自动驾驶涉及到的数据安全、人工智能出行标准制定、数字主权和地缘竞争,更让欧盟担忧。"}],[{"start":367.68000000000006,"text":"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在美国在技术上围堵中国的形势下,中国企业要想走向世界,进入欧洲市场可以说是顺势而为,也是不二之选,这和中国电动汽车汽车进入欧洲市场遵循的是同一个商业逻辑和政治考量。机遇和风险总是如影随形。"}],[{"start":385.52000000000004,"text":"(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责编:闫曼 man.yan@ftchinese.com)"}]],"url":"https://audio.ftcn.net.cn/album/a_1761479918_7483.mp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