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电子邮件/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请输入邮箱和密码进行绑定操作:
请输入手机号码,通过短信验证(目前仅支持中国大陆地区的手机号):
请您阅读我们的用户注册协议隐私权保护政策,点击下方按钮即视为您接受。
人工智能

AI-Native:硅谷正在定义的新企业范式

林薇:当世界仍在争论“AI能做什么”时,硅谷的前沿创业者们正在问一个更深的问题:AI时代,怎样的公司才会胜出?

当世界仍在争论“AI能做什么”时,硅谷的前沿创业者们正在问一个更深的问题:AI时代,怎样的公司才会胜出?

硅谷的众多AI大会上,这个词频频被提及:AI-Native。

十年前,我们讨论“互联网原生企业”;今天,硅谷正在形成新的判断标准:未来最具竞争力的公司,不是“会用AI”,而是“以AI为生命结构”活着。

这意味着,从技术架构、人才结构,到组织逻辑与文化底层,企业正经历一场从线性工具逻辑向“内生智能系统”的迁移。换句话说,AI不是外接能力,而是公司新的“DNA”。

从“用AI”到“以AI为本体”

在传统企业,AI往往作为后置选项出现:先做业务、建团队、跑流程,再寻找能否接入AI优化。和当年流行的“互联网+” 的概念相似,很多企业现在寻求“AI+” 作为企业转型的方向。

然而,“AI-Native” AI 原生,则意味着完全不同的逻辑:公司从第一天起,就是围绕AI而设计。

微软在一份研究中写道,AI-Native企业并非在组织中“添加AI”,而是将组织架构直接建立在AI之上。世界经济论坛也指出,这类公司从产品架构到数据系统,都是围绕智能反馈与模型迭代而构建,从而在商业验证和扩张速度上展现显著优势。

最形象的一句话来自硅谷投资人、Blitzscaling Ventures合伙人Jeremiah Owyang。他在今年TED AI演讲台上说:

“AI-Native企业的运作逻辑是:先找AI,找不到就自己造AI,最后才招人。”

“这是一种独特的文化,思维方式和社群,是硅谷特别的地方“,Owyang先生和我交流时说道。

这不是技术细节,而是一种文化宣言:人不是生产线起点,而是AI的训练者、监督者与方向设定者。

雇佣兵打不过传教士

硅谷有这样的说法 - “传教士终将战胜雇佣兵”。 OpenAI创始人Sam Altman在之前和Meta如火如荼的“人才大战” 中,也引用了这一著名的观点来抚慰军心。

这个逻辑解释了一个科技史上的反常识事实:为什么是十几人的OpenAI,而不是十万人的谷歌或Meta,率先推出GPT?

理由也许并不神秘——不是巨头缺资源和人才,而是传统组织结构无法承载新的智能范式。

猎豹移动创始人傅盛曾观察指出,OpenAI就是AI-Native的企业代表,不是“业务+AI”,而是“AI作为组织本体”的公司,从组织架构和流程,都是以AI为核心。

这句话道出了核心:不是加一层智能,而是以智能为起点。

而这里面更深的逻辑,是团队原组织都是builders, 是AI的信仰者,都有强烈的使命感和驱动性,这个和大企业雇佣或者挖来的人才,有本质的区别。

硅谷的投资风向也随之改变。上一时代的投资逻辑是“资本驱动规模扩张”,这一代的逻辑则转向“智能密度”:最强公司,不是人多,而是模型强、反馈快、学习速度高。

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市场研究显示,顶尖AI初创企业的人均收入已达传统SaaS公司的数倍。组织不依赖人力扩张,而依靠AI智能扩张。

企业形态,正在像神经系统一样进化。

中国语境:从跟随技术,到定义范式

中国曾经历互联网的“原生时刻”:阿里、腾讯、字节并不是把互联网“加进去”,而是用互联网重新定义商业逻辑。

AI时代同样如此。

中国拥有数据、场景和工程力量。但真正的AI-Native企业,将取决于组织能否完成从流程治理思维到智能演化思维的转变:不只追求业务规模,而追求智能反馈循环规模;不把AI当成部门,而是企业的运行逻辑;不只看管理能力,更看模型监督与系统自迭代能力。

技术之外:人性与使命的坐标轴

而在硅谷,经常和创业者和投资人交流,看着一张张朝气蓬勃的面孔,热情的讨论AI大模型路线,自动化团队结构与数据代谢机制等有趣话题,我心里也浮现一个问题:

当AI重塑公司,我们要如何重塑我们自己?

AI-Native或许可以带来“智能规模化”,但在智能高速演化的同时,人类更需要“使命(Purpose)规模化”,技术可以放大能力,但是使命与价值才是决定能力的方向。

也许,在AI-Native时代,我们更需要同时成为Human-Native——保留选择、判断、共情与伦理的能力。

也许,两者的结合,才是未来真正卓越公司的DNA.

AI-Native不是一阵风口,而是一次文明底层的重写。企业正从流程型系统向学习型系统转变;从人力堆叠向智能密度前进; 从“扩张组织”走向扩展智能。

下一代伟大的公司,将同时拥有两种力量:驾驭算法的能力,和守住人性的理由。

(作者介绍:林薇(Vivi Lin),常驻硅谷的创新观察者、媒体人与创业者,“Tech with Soul”倡导者。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责任编辑邮箱:tao.feng@ftchinese.com)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读者评论

用户名:
FT中文网欢迎读者发表评论,部分评论会被选进《读者有话说》栏目。我们保留编辑与出版的权利。
用户名
密码

为何拉丁美洲离不开石油和天然气

随着第30届联合国气候大会临近,巴西和哥伦比亚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截然不同的“公正能源转型”愿景。

米莱中期选举胜利后拒绝让比索自由浮动

这位秉承自由意志主义的总统誓言将加速其自由市场改革,并加深与特朗普的联盟。

尽管关税施压,美国“三大”汽车制造商前景改善

福特汽车、通用汽车和斯泰兰蒂斯迅速采取行动以抵消贸易战的影响,并从纾困措施中受益。
23小时前

俄罗斯为苏联时代“傻瓜炸弹”加装喷气发动机

俄军的滑翔炸弹如今可打击最远200公里外的乌克兰目标。
1天前

日本正适应与美国关系的新局面

曾经以利他主义和合作为基础的伙伴关系,如今已演变为交易型伙伴关系。

亚洲股市对AI热潮的依赖引发“泡沫”担忧

一些投资者日益担心,亚洲股市可能受到美国科技板块大幅下调的冲击。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