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的世界局势下,求同存异变得越来越难了。
继德国外长10月底约翰•瓦德富尔(Johann Wadephul)推迟中国行之后,他和中国外长王毅于11月3日进行了通话。据中国外交部发布的公告,在通话中,王毅表示,“中德历史文化、社会制度不同,存在差异不可避免,双方应坚持沟通对话、增进了解、消除误解、巩固互信。” 这里的诉求就是“求同存异”。
紧接着,话锋一转,王毅称,“但不应搞‘麦克风外交’,不能搞违背事实的无端指责”,“一个中国原则是中德关系最重要的政治基础。中国曾无条件支持德国统一,希望经历分裂之痛的德国能充分理解和支持中国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反对一切“台独”行径。中德需要制定更稳定、更可持续的政策框架,确保双边关系始终行进在正确轨道上。”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中方在此还强调了一个中方所理解的已然存在的“同”,那就是德国也曾经历分裂之痛,而表达的诉求就是,德国应当向中国曾无条件支持德国统一一样支持中国。换句话说,一方面,中国希望德国能感同身受,另一方面要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最关键的是,一个中国原则是中德关系最重要的政治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对两国关系意味着釜底抽薪。
此处的“麦克风外交”意味深长。在今年早些时候,瓦德普尔曾多次批评中国试图单方面改变台湾地区现状。8月,瓦德富尔在前往日本和印度尼西亚访问前,谴责了中国在台湾海峡以及东海和南海地区“日益咄咄逼人的举动”。他表示,这种行为也对欧洲产生了影响,称“我们全球共同生活的基本规则正面临威胁”。而在访问日本期间,瓦德富尔再次表示,“中国屡次程度不一地威胁要单方面改变现状,并将边界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推进。” 与此同时,瓦德富尔还批评了中方在乌克兰问题上的立场。他表示,“如果没有中国对俄罗斯战争机器的支持,针对乌克兰的侵略战争就不可能进行。” 有了瓦德富尔的多次公开批评,也就是中方所指的“麦克风外交“,他后来推迟中国行也就不在意料之外了。
在通话中,瓦德富尔则“期待在中方方便时间尽早访华”,并表示“德方坚持一个中国政策没有变化”,愿同中方密切各领域交流对话,妥处分歧差异。”最后,王毅“欢迎瓦德富尔适时访华”。
最后的“适时”同样意味深长。瓦德富尔什么时候访华不得而知,但社民党党主席、副总理兼财政部长拉尔斯•克林拜尔(Lars Klingbeil)于11月先于瓦德富尔前往中国。基民盟人士瓦德富尔推迟行程也引发了德国执政联盟内部其他政党的批评。德国社民党外交政策发言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临时取消对中国的访问,并不是改善紧张的德中关系的好的信号。恰恰在全球局势紧张的阶段,与中国进行直接对话具有重大意义”,“我们必须重新思考德国的对华战略。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一种积极的、战略性的外交政策——以对话、明确和长期利益为基础。”
中方的自信让德国感到不安。继德国国内媒体将瓦德富尔推迟行程诠释为“屈辱”之后,瓦德富尔和王毅之间的通话则被解释为来自中国的“训斥”和“说教”。《法兰克福汇报》用“中国如何给瓦德富尔上了一课”作为标题来报道此事。
在过去的几年间,无论是乌克兰局势和台湾问题,还是稀土出口管制和安世半导体问题,在不踩红线、不彻底激怒中方的基础上,公开表态批评立场一直以来都是许多德国政界人士想做的胆量测试题。在他们看来,只对话不批评就是软弱,对抗和批判代表了胆量和决心。经贸合作代表眼前利益,去风险和寻求替代伙伴才是长久之计。
但在对华强硬派看来,有胆量说出来也是远远不够的。德国马歇尔基金会访问高级研究员巴尔金(Noah Barkin)写道,“如果没有与瓦德富尔言辞相匹配的实际行动,柏林就有可能把美国总统罗斯福那句名言——“说话要温和,但手里要拿着大棒”——颠倒过来:德国如今是在高声说话,却只拿着一根小棍子。这种做法与日本和法国形成鲜明对比——后两者避免公开批评中国,但在幕后更积极地推动应对北京的政策。柏林应该少说多做。” 雷声雨点小的另一个例证还有,德国上一届政府出台了《中国战略》,将中国明确而定位为伙伴、制度对手和竞争对手,后两者的比重日益超越前者。也就是说,在巴尔金看来,和法国和日本的“少说多做”比起来,德国属于“光说不练”。再换一种说法,前者在“暗度陈仓”,后者眼下在实践“麦克风外交”。
欧盟成员国在方法论上确实存在差异。在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出口启动反补贴调查和征收反补贴税的举动上,法国是力挺者,德国是反对者。而在最近的稀土问题上,法国的主张也最强硬。10月初,中国商务部曾公布对稀土相关技术实施出口管制的决定。据媒体透露,法国总统马克龙曾在会议上呼吁欧盟国领导人,如果他们无法就北京计划对关键原材料实施出口管制制定解决方案,就应考虑动用欧盟最强有力的贸易工具来对付中国,即欧盟的杀手锏反胁迫机制。
和 “麦克风外交”比起来, “暗度陈仓”带来的影响要远远大得多。不过,“麦克风外交“和”暗度陈仓”都不可能带“求同存异”,更何况,两者的初衷其实也不在于“求同存异”。从乌克兰局势到贸易争端,从稀土问题到安世半导体,这些议题和问题的走向都表明,即使没有“麦克风外交“和”暗度陈仓”,“求同存异”的实现越来越难了。
(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责编:闫曼 man.yan@ftchin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