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电子邮件/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请输入邮箱和密码进行绑定操作:
请输入手机号码,通过短信验证(目前仅支持中国大陆地区的手机号):
请您阅读我们的用户注册协议隐私权保护政策,点击下方按钮即视为您接受。
专栏 BBC

BBC是如何深陷“剪辑风波”的?

魏城:BBC被指对美国总统特朗普的演讲进行“选择性剪辑”,两位高管辞职,董事会主席道歉,特朗普则威胁起诉,天价索赔。

最近,一桩涉及美国总统特朗普的风波,让报道新闻的英国广播公司(BBC)自己成了新闻。

这一风波,在英国越闹越大,以至于BBC总干事蒂姆•戴维(Tim Davie)和BBC新闻首席执行官黛博拉•特纳斯(Deborah Turness)不得不在英国时间11月9日晚上辞职。

究竟发生了什么,居然让BBC两位如此位高权重的人物辞职?

事情的原委是这样的:2024年10月28日,在美国总统大选投票日一周前,BBC《全景》(Panorama)栏目播出了一部纪录片《特朗普:第二次机会?》(Trump: A Second Chance?),其中有特朗普第一任总统任期之末其支持者冲击国会山的场面,BBC剪辑了特朗普2021年1月6日演讲中的部分内容,这段剪辑后的片段暗示特朗普告诉人群:“我们要走向国会山,我会和你们在一起,我们要战斗。我们要拼死战斗。”(“We’re going to walk down to the Capitol and I’ll be there with you, and we fight. We fight like hell.”)但这些话取自他演讲中相隔近一小时的不同部分,该片段没有包含特朗普曾表示他希望支持者“和平且爱国地发出你们的声音”的部分。

英国《每日电讯报》(The Daily Telegraph)最早报道了这一事件。2025年11月3日,《每日电讯报》披露了前BBC顾问迈克尔•普雷斯科特(Michael Prescott)撰写的一份档案袋(dossier),指控BBC对特朗普的演讲进行了选择性剪辑,另外还批评BBC在加沙报道和跨性别议题上存在着“严重的和系统性的偏见”。此后,《每日电讯报》几乎每天都把相关的新闻放在报纸和网站的显要位置。

《每日电讯报》的报道自然引起了“特朗普2.0时代”的白宫的注意。白宫发言人卡罗琳•莱维特(Karoline Leavitt)得知相关报道后表示:“BBC 这种蓄意不诚实、经过选择性剪辑的片段进一步证明了他们是彻头彻尾的、百分之百的假新闻……英国纳税人正在被迫为一台左翼宣传机器买单。”

BBC自从1922年成立以来,面临过多次危机,也有过多次不实报道的过错,不过,说BBC是“一台左翼宣传机器”,未免言过其实。BBC自我标榜公正、客观、中立,作为一家由收视许可费(TV Licence Fee,由电视收视人支付)资助的公共服务广播公司,BBC自己的宪章也不允许它有任何意识形态偏向,遑论成为“左翼宣传机器”了,但逾百年来,关于BBC的报道明彰暗含“都市自由派偏见”的指控一直如影随形,笼罩着这家媒体“巨无霸”。不过,鉴于真正的自由派或左派也一直在指责BBC“充满了右派的偏见”或“轻易向右翼势力低头”,所以,我们至少可以安全地说白宫发言人的指控并非“百分之百”地属实。

戴维和特纳斯辞职的消息传出后不久,英国右翼小报《太阳报》前总编辑、自2023年一直共同主办BBC第四电台播客的大卫•耶兰德(David Yelland)就在X(前推特)上发帖说:“今天在BBC发生的一切无异于一场政变,是国家的耻辱。BBC董事会实际上已被架空,接近董事会的一些人与敌视公共服务广播的报纸编辑、前首相以及其他反对者勾结在一起。”

耶兰德目前主持着一档BBC的播客,显然不是最客观的评论人,但考虑到耶兰德做过右翼小报的总编辑,似乎也不能把他归为充满了“都市自由派偏见”的媒体人。作为业内人士,他的这番话并非“放空炮”,而是句句都有来历。

BBC董事会的内斗,耶兰德没有详细解释,这里暂且不提,“敌视公共服务广播的报纸编辑”大概指的是《每日电讯报》和其他右翼报纸的编辑们,“前首相”肯定指的是保守党前首相鲍里斯•约翰逊(Boris Johnson)。

确实,最初报道此事、一直把相关报道放在显要位置、并要求戴维辞职的,就是《每日电讯报》。《每日电讯报》是英国最著名的右翼报纸,多年来一直持之以恒地批评BBC,一直指责BBC的报道充满了“都市自由派偏见”。

多年来,《每日电讯报》、《每日邮报》(Daily Mail)以及《太阳报》(The Sun)等右翼报纸一直批评BBC报道的倾向,称BBC在英国退欧、移民、气候变化以及保守党政府政策等议题上存在着“左翼偏见”(left-wing bias),此外,他们还把攻击矛头对准了BBC的资金模式(即强制征收收视许可费),认为这是一种过时的、不公平的“人头税”,呼吁将其废除或削减。

《每日电讯报》报道此事后,前首相约翰逊就对该报表示,戴维“必须解释,否则就辞职”。他的继任人、保守党现领袖凯米•巴德诺赫(Kemi Badenoch)也表示,“必须有人担责辞职”。约翰逊还指责说,BBC“在多重左翼偏见行为中被当场抓获”,他还在社交媒体上发帖说:“BBC有人会承担责任并辞职吗?”进一步施加压力。

前首相都说BBC有着“多重左翼偏见行为”,那BBC还能跑吗?且慢,英国工党、左翼人士、自由派学者也经常指责BBC在报道保守党政府的紧缩政策(如削减公共服务和福利)时,倾向于给予保守党和支持紧缩的经济智库不成比例的权威性;他们还批评说,在杰里米•科尔宾(Jeremy Corbyn)担任工党领袖的时期(2015-2020),BBC在报道中对工党表现出敌意、嘲讽和不平衡的关注;英国著名的左派报纸《卫报》(The Guardian)也批评BBC在报道中向右翼压力妥协、不够大胆,或在某些社会和政治议题上不够批判政府。

这至少说明,在英国的政治光谱和媒体生态中,BBC并非纯粹的左派媒体,亦非典型的右派媒体,而是一直处于来自左右两极批评的夹缝之中。

11月10日,BBC董事会主席萨米尔•沙阿(Samir Shah)代表该公司作了正式的书面道歉,承认BBC在《全景》节目中对特朗普演讲片段的剪辑方式是一次“判断失误”,但他否认BBC存在着“制度性的偏见”。

我们再来看看导致BBC两大高管辞职的事件本身。事件性质确实严重。不管BBC是不是存在着“都市自由派偏见”或反特朗普的先入为主的立场,新闻报道必须尊重事实,不能立场先行。

《每日电讯报》前专栏作家、现在为《星期天邮报》(The Mail on Sunday)撰写专栏的英国右翼媒体人丹•霍奇斯(Dan Hodges)在X上发帖说:“这是BBC历史上最严重的违反编辑准则的行为之一。相关的视频片段被恶意篡改,目的是误导观众。”

尽管我并不支持霍奇斯的所有观点,但我完全赞同霍奇斯对这次事件的定性。

但包括BBC资深记者在内的许多英国媒体人都认为,事情没有那么简单。

BBC著名主持人尼克•罗宾逊(Nick Robinson)在《今天》(Today)节目中表示,尽管确实存在对BBC编辑标准和错误的“真切”担忧,但他相信,目前有人正在进行一场“旨在摧毁BBC的政治运动”。BBC资深国际记者约翰•辛普森(John Simpson)表示,罗宾逊的看法“完全正确”。

英国记者、前天空新闻(Sky News)政治版编辑亚当•博尔顿(Adam Boulton)则在X平台上表示,他认为这次关于偏见的指控是“胡扯”,并补充说,暗示特朗普“没有煽动1月6日发生的事件”才是假新闻。

另外一些媒体人认为,这次英国右翼媒体对BBC的围攻,是他们长期行动的一部分,其核心动力之一,就是“同行即冤家”式的竞争。

他们指出,BBC是英国最大的媒体机构,通过收视许可费获得稳定资金,没有广告压力,这让BBC能够提供海量的、高质量的新闻内容,而《每日电讯报》、《每日邮报》等报纸是商业性媒体,它们与BBC在新闻报道、在线流量和读者注意力上是直接的竞争对手,攻击BBC的公正性,就是削弱其公信力,攻击其资金模式,就是试图废除或削减其收入,如果BBC的资金被削减,它的新闻产出质量和数量就会下降,这将有利于私人报业和广播公司抢夺市场份额,而持续指控BBC存在“左翼偏见”,既可以在意识形态上动员其右翼读者群,提高报纸销量和点击量,又可以在经济上削弱一个强大的竞争对手。

还需要指出的是,《每日电讯报》和约翰逊所指控的,就是BBC的“选择性剪辑”,相比起美国媒体对特朗普的严厉批评,程度显然要轻得多。我不是为BBC的错误辩护,错误就是错误,必须为此道歉,但多年来,BBC在国际报道上出现过比“选择性剪辑”严重得多的问题,也没有人因此下台,但这次仅仅因为涉及美国在任总统,就导致BBC两位职位最高的领导人落马,难怪耶兰德认为这是“国家的耻辱”。

然而,程度再轻,也有严重的后果:11月10日,就在戴维和特纳斯辞职一天之后,美国总统特朗普威胁称,如果BBC未能在11月14日之前满足他提出的一系列要求,他就会起诉BBC,索赔至少10亿美元。

英国工党政府却选择在同一天为BBC进行了强有力的辩护,称政府将会“全力支持一个强大而独立的BBC”。英国首相斯塔默的发言人说,斯塔默并不像右翼媒体那样认为BBC存在着“制度性的偏见”。

英国中间派政党自由民主党领袖埃德•戴维(Ed Davey)则在X上这么写道:“BBC并非完美无缺,但它是少数几个能够捍卫我们的英国价值观、阻止特朗普式政治模式掌控我们政治的机构之一。”

埃德•戴维把特朗普的威胁视为对英国国家利益的攻击,并要求首相和其他政党领袖一起站出来捍卫BBC,他在写给几位政党领袖的公开信中这样写道:“BBC属于英国,不属于特朗普。我们必须共同捍卫它。”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责编邮箱bo.liu@ftchinese.com)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远观中国

身在海外,远观中国,虽属无奈,但也落得一个独特的“距离感”,也许观感更为冷静、客观。 作者魏城,1959年出生于中国北京,1992年移居加拿大,1998年移居英国。先后在《中国青年报》、《星岛日报》加拿大版、英国广播公司工作,现任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资深记者、专栏作家。

相关文章

相关话题

疟疾在缅甸的反扑给全球敲响警钟

国际资金的削减削弱了根除疟疾的行动,这种致命疾病正卷土重来。

FT社评:BBC必须吸取的关键教训

BBC确有过错,然而董事会未能给予有力辩护。

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引发深刻分歧

在其生效前数月,布鲁塞尔方面希望进行重大审查和修订。

从AI到ROI

麦克唐纳:研究表明,推广人工智能有助于提升实体经济的营收。

英国逾100万人因起征点冻结支付最高税率

如果45%最高税率随通胀同步调整,其起征点今日应为21.1562万英镑,目前缴纳该税收的人中有三分之二将被排除在外。

一周展望:企业盈利将如何揭示美国经济健康状况?

由于联邦政府停摆导致宏观经济数据暂停发布,企业财报成为投资者评估经济状况和企业增长韧性的主要途径之一。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