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会员 见他人之未见
地震
登录
免费注册
我的FT
设置
登出
登录
×
电子邮件/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免费注册
找回密码
短信登录
微信登录
请输入邮箱和密码进行绑定操作:
请输入手机号码,通过短信验证(目前仅支持中国大陆地区的手机号):
请您阅读我们的
用户注册协议
和
隐私权保护政策
,点击下方按钮即视为您接受。
搜索
关闭
搜索
FT中文网
Menu
切换版本
繁体中文版
FT.com
首页
首页
FT中文网首页
特别报导
“新四大发明”背后的中国浪潮
与FT共进午餐
西门子·智慧城市群
未来生活 未来金融
高端订阅
标准订阅
热门文章
会议活动
市场活动
FT商学院
FT电子书
职业机会
FT商城
日经中文网精选
中国
中国
全球
全球
经济
经济
金融市场
金融市场
商业
商业
创新经济
创新经济
教育
教育
观点
观点
管理
管理
生活时尚
生活时尚
视频
视频
音频
音频
每日英语
每日英语
换脑ReWired
换脑ReWired
登录
免费注册
我的FT
会员中心
设置
登出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
Flipboard
Twitter
Facebook
LinkedIn
工具
移动应用大全
基本设置
会员中心
邮件订阅
同步微博
我的评论
管理收藏
RSS
地震
关注
媒体札记:帐篷风波
FT中文网专栏作家徐达内:有人像防贼一样防着红十字会,就有人像看戏一样看着李承鹏。关于这位民间慈善者是否“作秀”的论战,演变成一年前韩寒“代笔”之争的小规模重演。
2013年4月28日
媒体札记:七日祭•红会
FT中文网专栏作家徐达内:凄厉的警报声五年后再一次响彻四川。在地震一周后,媒体开始转向“探寻喧哗背后的真相”,但真相总被迷雾包裹,比如红十字会和郭美美。
2013年4月27日
中国限制民间团体参与地震救灾
地震之后的第二天,未经中国国务院批准的志愿者和民间团体就被禁止进入灾区。对于中国政府来说,这些志愿者团体不仅仅带来了援助,而且构成了一种微妙的政治挑战。
2013年4月26日
地震救援的“捐款经济学”
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中心甘犁:为灾区捐款是表达爱心的重要方式,不同主体动机也不一致。幸福感越强的个人捐款数额越多,与消费者关系越紧密的企业捐款数额越高。
2013年4月25日
磨刀老人的爱心示范
FT中文网专栏作家老愚:芦山地震本应是政府回报国民的大戏,却蜕变成爱心展示的闹剧。媒体要书写人性的华美篇章,于是,便有了磨刀老人的故事。
2013年4月25日
保险业的两份答卷
FT中文网撰稿人陈志龙:禽流感和芦山地震对保险行业是两份不同的考卷,但答案都难言满意,或许这个行业到了该“洗洗澡,治治病”的时候了。
2013年4月24日
邓飞:救灾需更多“官民协作”
“免费午餐”发起人邓飞带了四支团队去到芦山。他告诉FT中文网,与五年前相比,这次援救更有秩序,但官方和民间仍缺乏交流机制,使资源难以得到更好地配置。
2013年4月24日
震区纪实:赈灾志愿者带来的挑战
中国政府宣布禁止私人志愿者和民间社会团体进入四川芦山地震灾区。当局需要花这么大功夫劝退志愿者,这反映出中国社会的一个转变:公民参与和慈善行为正在兴起,政府难以用传统方式掌控局面。
2013年4月23日
社交网络时代的芦山地震
FT中文网记者朱振:四川芦山地震是一次在中国社交媒体空前繁荣的背景下发生的严重地震灾害。震灾面前,社交网络不应是彼此谩骂攻击的平台;面对同胞的灾难,中国人需要一种默契的力量。
2013年4月23日
媒体札记:添堵?作秀?
FT中文网专栏作家徐达内:“黄金72小时”已过,但地震仍是新闻首选。有人指责志愿者“添堵”,也有人指责媒体“作秀”,地震成为对中国媒体灾难报道能力的考验。
2013年4月23日
别再制造“股市地震”
对外经贸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苏培科:每次天灾后,都会有人在股市炒作概念,让普通投资者为“灾后重建”概念埋单。但真正需要“灾后重建”的,是中国股市本身。
2013年4月23日
芦山地震的经济影响分析
中国安邦集团研究总部:尽管四川芦山地震造成的破坏比汶川大地震小得多,救灾难度和重建规模也相对较小,但芦山地震所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仍不可低估。
2013年4月22日
芦山地震灾区的志愿者们
四川芦山县发生地震后,大量志愿者带着饮用水、方便面和毯子赶往灾区。为减轻交通拥堵,中国政府不得不限制民间力量进入灾区。2008年汶川大地震之后,中国公民参与救灾的积极性大幅提高。
2013年4月22日
救灾遭遇“蜀道难”
四川芦山地震的救援措施至今快速且有力,但道路狭窄拥挤影响了补给运输。中国官方已要求单位团体未经批准不允许进入灾区,以减少交通压力。
2013年4月22日
四川震灾的经济反响
FT中文网投资与财富管理编辑冯涛:周一中国股市表现平稳,同时灾后重建概念股给市场制造了不小的热点效应。这从中透露出一个信号:信心不是那么容易被击垮的。
2013年4月22日
媒体札记:救灾中的争吵
FT中文网专栏作家徐达内:涌入灾区的记者和志愿者是不是在添堵?有人在借悲情博取眼球?红十字会有没有被错怪?人们也许希望大灾面前“公知”“五毛”摒弃前嫌、暂停战火,但严格来说,互相攻击从未停止。
2013年4月22日
记者去灾区不是“添乱”
FT中文网特约撰稿人左志坚:“记者添乱说”是一种典型误区,记者发布的准确信息的价值远远超过所谓“挤占”的资源,可带来合理的救援资源分配和最优效率,并发挥监督作用。
2013年4月22日
地震考验中国民间社会
FT中文网专栏作家徐瑾:四川芦山地震考验着中国社会的韧性与包容,2008年汶川地震后,中国进步了多少?芦山震区的灾民应该依靠谁?一个有弹性的制度必然包含各类民间组织,让官方的归官方,民间的归民间,把社会重新还给社会。
2013年5月6日
四川地震与社交媒体
FT中文网特约撰稿人马峻:社交媒体在这次危机中展现出了无可置疑的安定作用,人们更多是靠它来获取信息、寻求帮助或精神安慰,新媒体让信息变得更加及时、透明、全方位。
2013年4月22日
中国政府与民间合力应对四川地震
四川芦山地震已造成超过200人丧生,上万人受伤。中国新一届政府至今采取的应对措施快速且有力。中国业界和民间也迅速发起大规模援助行动。
2013年4月21日
媒体札记:雅安平安
FT中文网专栏作家徐达内:面对雅安芦山地震,中国羽翼渐丰的社会媒体已可一马当先地引领舆论,传播讯息、提醒安全、表达祝福、加油鼓劲、发动募捐,以及指责嘲讽。
2013年4月22日
中国四川雅安发生强烈地震
已造成数十人死亡,通往灾区道路中断,灾区电网瓦解
2013年4月20日
中国四川遭受强烈地震
目前已有近180人遇难,近7000人受伤。大批救援人员和志愿者正涌入成都,取道前往震区。这是中国新一届政府应对的首次自然灾害挑战。中国政府承诺全力救灾,总理李克强已飞抵灾区。
2013年4月21日
台湾南投发生6.1级地震
这是自99年921地震以来,台湾经历的最大地震
2013年3月27日
上一页
‹‹
1
2
3
4
5
››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