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xt":[[{"start":7.31,"text":"进入2025年,沉寂了4年港股市场仿佛迎来了一场久违的“春潮”。从年初开始,IPO浪潮一波接一波,仿佛资本市场的海面上不断掀起浪花。"}],[{"start":20.08,"text":"从1月到6月,港股市场已有42家公司成功上市,募资总额突破1055亿港元 。一次又一次的IPO敲钟仪式,将一个又一个的企业送入境外资本市场。而来自全球各地的基石投资者的参与热情空前高涨,他们不仅带来了资金,更带来了市场信心。中东主权基金、东南亚长线资金随之纷纷涌入,形成一道道“资本暖流” 。"}],[{"start":48.59,"text":"一、这一轮港股春潮涌动的成因是什么?"}],[{"start":52.440000000000005,"text":"港交所的最新改革举措带来的政策红利是主因,从优化上市门槛到试点人民币计价机制,再到压缩审批周期,每一项政策都像是打开了新的“水闸”,让IPO之水更快流向港股。"}],[{"start":66.15,"text":"近年来,港交所一直持续改革上市制度,优化双重主要上市及二次上市准入标准,并为高市值A股公司开辟快速审批“绿色通道”。于是国内A股上市公司赴港股市场进行二次上市(包括二次上市与双重主要上市)趋势日益活跃,尤其自2025年以来表现尤为明显。以宁德时代、恒瑞医药、海天味业等为代表的A股龙头企业,纷纷选择在港股市场开展二次上市,在港股挂牌,不仅为企业开拓了更为广阔的国际融资渠道,也助力其提升全球品牌影响力。"}],[{"start":102.51,"text":"以宁德时代为例,2025年5月20日于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吸引了包括科威特投资局等23家基石投资者,IPO募资高达307.18亿港元,成为今年全球最大IPO之一。上市首日,宁德时代股价高开12.55%,市值达到1.34万亿港元。企业此举旨在建立国际化融资平台,支持出海业务扩张。"}],[{"start":129.12,"text":"同时,在美股市场监管趋严、退市风险上升的背景下,港股也成为中概股回归的关键选择地。越来越多企业选择“飞回”港股,完成二次上市,仿佛“候鸟归巢”。它们带着成熟的业务和清晰的盈利模式,为港股市场注入稳定力量。"}],[{"start":148.87,"text":"实际上,不同类型的企业赴港二次上市带来的影响具有明显行业分化特征:"}],[{"start":155.66,"text":"1. 新能源与高端制造"}],[{"start":158.44,"text":"二次上市不仅提升了头部企业的国际融资能力,还加快了产能扩张进程。例如,宁德时代募资大部分将用于海外电池工厂布局。技术密集型企业通过港股平台更容易吸引国际产业链合作伙伴,获得跨境并购和技术合作机会。此外,港股市场对成长型行业估值相对宽松,2025年新能源板块平均市盈率较A股高出15%-20%。"}],[{"start":188.47,"text":"2. 生物医药"}],[{"start":190.31,"text":"港股融资有利于企业国际化研发和海外并购,能补充A股受政策影响下的流动性不足。2025年港股医药IPO的平均募资额比A股高30%。尽管港股投资者对尚未盈利的创新药企业包容度有限,部分公司IPO首日即“破发”,但也不影响这些公司成功登陆港股。"}],[{"start":214.1,"text":"3. 科技与互联网"}],[{"start":216.59,"text":"赴港二次上市成为美股中概股规避退市风险的主流选择,同时保留美元融资能力。互联网企业利用港股平台可拓展东南亚等新兴市场。尽管港股科技板块流动性较美股偏低,日均成交额仅为美股1/5,但也实现了“回归”的主要目标了。"}],[{"start":237.37,"text":"4. 消费与零售"}],[{"start":239.62,"text":"港股上市有助于品牌国际化,提升海外知名度,支撑跨境并购与全球渠道建设。国际资本青睐中国消费升级主题,2025年港股消费企业外资持股比例高达42%。对ESG评级和高分红率的来自国际投资者要求,也促进了这些国内企业的不断自我提升。"}],[{"start":263.41,"text":"5. 金融与地产"}],[{"start":265.71000000000004,"text":"金融行业受益于港股低融资成本和稳定估值。相较A股,港股融资成本平均低0.8%。不过,内地房企赴港融资压力大,因为2025年内房港股平均市净率仅0.3倍,尽管难以实现高效再融资,不过也保留了一片上市的窗口。"}],[{"start":286.24,"text":"显然,总体而言,无论是对港股市场,还是对到港股IPO的国内公司而言,近期港股的春潮赋予的多是机会,那么对广大投资者而言呢?"}],[{"start":296.56,"text":"二、港股的暖流为国内投资人带来什么机会?"}],[{"start":300.8,"text":"展望下半年,预期港股IPO依然会是热潮未止而风起云涌,AI芯片、生物医药、“一带一路”相关企业或将成为新一轮“弄潮儿”。随着政策持续优化、国内资金继续南下,港股市场正迎来一个“黄金时代”。然而,国内投资人该如何来把握这次的机会?"}],[{"start":321.86,"text":"1,港股打新稳赚不赔?"}],[{"start":324.59000000000003,"text":"说到IPO热潮,国内投资人第一时间想到的肯定是去港股打新,因为长期以来在“中国特色”的发行机制的看护下,A股打新就是“包赚不赔”的代名词。新股认购一签难求,中签率通常只有万分之一左右,而且A股目前依然是散户主导,跟风炒作新股炒是 A股市场的 “优良传统” 之一。根据东方财富网的统计数据,过去五年新股上市首日平均涨幅约120%。新股中签的幸运投资人真是买到就赚到。"}],[{"start":358.39000000000004,"text":"不过,港股就不同了,因为没有了IPO发行节奏的管制,也没有官方对发行价的指导,因此新股发行随行就市,发行价与二级市场交易价格基本接轨,交易也无涨跌幅限制,整个市场的资金参与也以机构为主导。因此,根据港交所数据,过去5年新股上市首日平均涨幅只有2.1%,而破发率约为35%。"}],[{"start":382.43000000000006,"text":"投资人如果以在A股建立起来的“打新稳赚不赔”的认知,积极而盲目地参与港股IPO,那么最终的赔钱可不是小概率事件。"}],[{"start":392.32000000000005,"text":"2,利用A/H的溢价套利?"}],[{"start":395.50000000000006,"text":"根据东方财富网数据,整体来看,80%的二次上市企业港股股价低于A股,平均折价率15-20%。半导体和券商等行业折价更为显著,反映A股与港股流动性与投资者结构差异。不少投资人即时想到的就是卖出A股而买入同样的H股,在港股与沪深A股早已开通互联互通交易的今天,这样的操作似乎就能妥妥地套利。"}],[{"start":423.38000000000005,"text":"然而,历史经验无情地告诉我们此路不通。请看以下数据:"}],[{"start":null,"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