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xt":[[{"start":9.94,"text":"在破泡俱乐部的讨论中,我发现一个普遍现象:几位在英国生活多年的大陆背景中产华人,认为对中产阶级有利的政策,才是好政策。对“左派”“右派”“中间派”的政治划分几乎没有概念。有人说:“只知道《卫报》偏左,《每日电讯报》偏右吧?”"}],[{"start":29.61,"text":"故此,本周专栏必须重新掉头,回到最基础的底盘常识问题,来为大陆华人移民解释观察西方社会最基本的骨架语言——“左中右”,因为这是一整套社会制度、媒体格局和政治运作的结构语言。如果对这套语言没有了解,华人移民就难以真正读懂英国的政治、媒体和社会分歧,也无法判断政策变化背后的价值选择,更不容易真正参与进来。"}],[{"start":56.14,"text":"一、“左中右”不是抽象理论,而是制度的骨架"}],[{"start":60.47,"text":"“左派—中间派—右派”这套划分,起源于18世纪法国大革命时期:保皇派坐在议会右边,激进派坐在左边,中间是温和改革派。这个空间排列,后来演变为描述政治立场的通用语言,在整个西方政治文化中广泛传播。"}],[{"start":78.63,"text":"英国虽然没有法国那样的革命历史,但也早早地吸收并本土化了“左”“右”这套结构语言。它不仅体现在议会席次的分布和政党定位上,也渗透到媒体报道、公共讨论、甚至普通人的日常判断里。对大多数英国人来说,判断一项政策好不好,往往要先看它来自哪个阵营——左还是右。"}],[{"start":100.91999999999999,"text":"二、英式“左右”不是抽象标签,而是英国社会筋脉"}],[{"start":105.68999999999998,"text":"英国两大主要政党——保守党与工党——分别代表了右派与左派的立场。"}],[{"start":111.59999999999998,"text":"保守党更强调个人努力、自由市场、传统家庭价值,通常受到企业主、中老年中产阶层、英格兰南部选民的支持;工党则强调社会平等、公共服务、工人权益,往往得到年轻人、多族裔社区、北部工业区的支持。"}],[{"start":128.01,"text":"除此之外,还有居中或边缘政党如自由民主党、绿党、苏格兰民族党等,他们可能在制度、环保、民族身份等议题上提出不同方向。而最新崛起、正在挑战工党地位的改革党,是英国政党光谱里的极右翼。"}],[{"start":144.64999999999998,"text":"三、英国媒体不是“中立”的,而是有立场的"}],[{"start":148.73,"text":"很多来自大陆的华人习惯将“中立”作为新闻媒体的基本要求,但在英国,媒体往往主动表达自己的政治立场,这是制度设计的一部分。"}],[{"start":159.1,"text":"右派媒体:如《每日电讯报》《太阳报》《每日邮报》等,通常支持保守党,强调治安、国家认同、低税负;"}],[{"start":167.53,"text":"左派媒体:如《卫报》《独立报》,倾向工党或更自由派主张,关注多元、环保、社会公正;"}],[{"start":175.25,"text":"中偏右媒体:如《泰晤士报》,虽然语气高冷,但其社论通常偏保守;"}],[{"start":181.25,"text":"BBC虽然自称中立,但也时常被批评“太自由”或“太保守”,不同立场的人对它的看法往往完全相反。"}],[{"start":189.4,"text":"了解这些背景后,我们才能真正读懂英国新闻的重点,也才能判断出一个新闻是“表达立场”还是“呈现事实”。"}],[{"start":198.5,"text":"四、为什么英国政策“总在变”?"}],[{"start":201.83,"text":"很多华人常常困惑:“英国的政策怎么总是变来变去?这几年一会补贴育儿,一会又砍福利;前几年鼓励移民,现在又收紧签证。”"}],[{"start":213.51000000000002,"text":"这些变动并非政策本身不成熟,而是源自两党轮流执政、意识形态不断交替的制度结果。"}],[{"start":221.34000000000003,"text":"工党更重视社会公平和国家投入,往往主张福利、教育、医疗投入增加;保守党倾向控制财政支出、强调自负其责,并主张更严格的移民管控。"}],[{"start":233.30000000000004,"text":"所以,在这种政党交替执政的体系下,政策反复并不奇怪,而是一种制度内的“摆动”现象。正是这些摆动,构成了民主社会中真实的政治竞争。"}],[{"start":246.13000000000005,"text":"五、选举制度强化了左右对抗"}],[{"start":249.54000000000005,"text":"英国采用“单一选区、相对多数”制度(first-past-the-post),在每个选区只能选出一个议员。这意味着小党几乎没有生存空间,选民最终只能在工党与保守党之间二选一。"}],[{"start":262.71000000000004,"text":"这种制度鼓励两大阵营明确立场、拉开距离,也强化了“左右对立”的长期格局。"}],[{"start":269.71000000000004,"text":"相较之下,法国的“两轮投票制”或德国的“比例代表制”让小党也能在议会中获得代表席位,形成更多协商、更多妥协的政治氛围。英国的制度则更直接,但也更容易造成政策大幅摇摆。"}],[{"start":285.1,"text":"六、“中产应该是英国政府政策重点保护群体”的想法在英国是错位的"}],[{"start":291.65000000000003,"text":"在中国,中产阶层确实常被看作“社会稳定的压舱石”,但问题在于:这套逻辑放到英国,并不成立。"}],[{"start":299.83000000000004,"text":"第一,英国政治的出发点不是“保护谁”,而是“代表谁”。"}],[{"start":305.17,"text":"不同政党背后,是不同社会群体的价值诉求。有的党优先照顾工人权益,有的党关注企业自由,有的党聚焦移民议题或环保转型。中产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未必总是主角,也并不一定被“优待”。"}],[{"start":322.31,"text":"第二,英国的“中产”概念很模糊,也不意味着政治倾斜。"}],[{"start":327.24,"text":"在英国,一个年入五万的城市单身白领、一个有两套房的郊区家庭、一个教育背景好的租客,可能都算“中产”,但他们的政治取向天差地别。不像在中国,“中产”常被整体定义,在英国,它只是一个宽泛标签,不具备统一的政策指向性。"}],[{"start":345.76,"text":"第三,把“我是中产,政府应该帮我”当作理所当然,反而会看不懂政策走向。"}],[{"start":352.28999999999996,"text":"比如教育政策、税收结构、福利制度,背后都是价值排序和利益博弈。有时政府会照顾你,有时也可能牺牲你去换取其他群体的支持。你觉得“反常”,其实只是没看到整体格局。"}],[{"start":367.46999999999997,"text":"简而言之,英国政治不是“照顾谁”的问题,而是“谁被代表、谁能发声”。如果我们既不参与选举,也不理解政党理念,只是默认政府该优待我们这样的中产阶层,反而会对现实不断感到失望、困惑。"}],[{"start":383.17999999999995,"text":"七、我们该如何逐步理解“左中右”?"}],[{"start":386.90999999999997,"text":"理解英国政治光谱,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可以从以下几点开始:"}],[{"start":392.40999999999997,"text":"1.多看几种立场的媒体:不要只刷微信新闻,试着对照《卫报》《太阳报》《泰晤士报》看同一新闻的不同角度;"}],[{"start":400.46999999999997,"text":"2.关注政党的纲领:每次大选前,各党都会公布详细的政策主张,看纲领能看出立场;"}],[{"start":407.71,"text":"3.参与身边的公共事务:学校家委会、居民区会议、议员咨询会,这些都能接触到真实的政治分歧;"}],[{"start":415.96999999999997,"text":"4.练习“看人说话”:在英国,人们常通过话题选择和表达方式透露立场,学会解读这些线索,是理解社会的第一步;"}],[{"start":425.28,"text":"5.用政治语言讨论公共议题:不再只是问“这对我好不好”,而是问“这是否公平?是否可持续?影响了谁?”"}],[{"start":435.28999999999996,"text":"第1和第5点,就是微信破泡俱乐部正在实操的破泡实践。每天,李文教授都会在群里分析《李文读报》,并提出与当日重大英国新闻相关的社会/政治/文化问题,大家各抒己见。我正是在无数的讨论中,意识到“大陆选民往往将中产阶级视为政策主体”的意识障碍,写下此文。"}],[{"start":458.27,"text":"八、中国的“左”和“右”是完全不同的一套语言"}],[{"start":462.33,"text":"“左中右”这套结构语言进入中国后,并没有保持其原意。"}],[{"start":466.9,"text":"1950年代,“右派”成了“反革命分子”的代名词;文革时期,“极左”又变成了“政治过火”的代表。进入改革开放后,“左”有时指民族主义者,“右”则指自由派知识分子。"}],[{"start":481.22999999999996,"text":"今天的中国语境下:主张自由市场、宽容多元的人被称为“右”;主张国家强力、民族团结的人被称为“左”。这与英国完全相反。在英国,强调环保、平等、多元文化的人是“左派”,强调保守价值、民族主权、减税的人才是“右派”。"}],[{"start":500.94999999999993,"text":"这也是为何很多在中国受教育长大的人,初到英国时,会觉得“左”和“右”完全对不上号。以为《卫报》很“自由派”,所以该是“右”;其实它是英国最典型的“左派”媒体。"}],[{"start":513.8699999999999,"text":"在英国,“左中右”不是用来给别人贴标签的工具,而是一种看清社会结构、制度运作和公共价值的坐标系统。如果我们不了解这套结构,就会一直在新闻面前迷茫,对政策变动感到愤怒,却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理解“左”“中”“右”,不是为了政治立场争辩,而是为了搞清楚:这个制度到底怎么运作,我们又处在什么位置。理解结构,才有立场。有了立场,才可能真正发声。"}],[{"start":544.2499999999999,"text":"(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责编邮箱bo.liu@ftchinese.com)"}]],"url":"https://audio.ftmailbox.cn/album/a_1753423366_3571.mp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