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产业孵化。当公司员工萌生一个类脑领域的创业想法,时识会给予“种子项目”多维度养料,帮助其发芽、成长。“我们供给芯片,共同探索应用方案,分享“避坑”经验,先把蛋糕做大再分蛋糕。”乔宁将此总结为“适度耦合,灵活解耦”。
第三,战略合作。当看到与自身技术路线协同、且具备高潜力的赛道时,时识会通过技术赋能、战略投资等组合策略,与创新企业构建共赢的伙伴关系。
这些努力已初见成效。时识科技近期举办的类脑智能专题论坛上,一个以时识科技为支点的合作生态轮廓清晰可见。与会企业涵盖低空经济飞行器识别、具身智能、智能家电指向交互等诸多前沿领域,都已搭载了时识科技的芯片与解决方案。有合作伙伴对此评价道,时识科技有望成为类脑领域的“英伟达”,而我们也努力发展为它的“联想”。

图|时识科技高校合作一隅
当然,在中国做生态,挑战与机遇并存。一方面,技术太新,说服别人围绕它进行二次开发本就困难;另一方面,国内日新月异的环境,让平衡“技术迭代周期”和“市场回报周期”成为极大的挑战。企业和资本都在快速扩张和沉淀核心竞争力上寻找“甜蜜地带”。即便如此,时识科技依然选择“既要又要还要”,坚持做难且正确的事情——潜心科研,投入产业,完成商业闭环。乔宁明白,这条路虽然艰难,却是让整个行业“水涨船高”的必经之路。
先锋的“钝感”与“执着”
要走通类脑生态共建这条路,创始人既要有超越技术的视野,更要有沉得住气的定力。当我们问乔宁“谁是你心中的先锋者”,他的回答出人意料——他没有列举任何科技明星,而是将目光投向了一群“沉默的实干者”。
“我不推崇个人英雄,”他说自己甚至有些“目不斜视”,始终走在自己的节奏里。他真正欣赏的,是那些扎根于高端制造、为国之重器默默付出的实干家。“以产业为己任”的格局,才是他认为值得追随的品质。
这种对实干精神的推崇,也映照出他自身的底色——务实笃行。我试着问他,算不算一个执着的人。他笑着回应:“我想,我至少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毕竟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放弃。”
支撑这份执着的,是一种近乎“钝感”的承压能力。乔宁形容自己天性乐观,善于消化负面情绪。“哪怕白天发生了再大的事儿,晚上我照样吃得下饭,睡得着觉。”从创业第一天起,这种承压能力就成为他抵御风雨的底气。
这种“钝感”在公司最困难的时期发挥了关键作用。2022至2023年,时识科技也曾经历业务收缩与团队调整。正是乔宁身上那种“有苦自知、稳步向前”的韧劲,让团队在动荡中保持凝聚,咬牙挺过了低谷。
“没有经历过困难的公司是长不大的。”他事后这样总结。而这份从容、坚韧、钝感力,也逐渐沉淀为整个团队共同的精神底色。
结尾
从早期事必躬亲,到如今敢于放手、托付信任,乔宁的角色在不断蜕变。他依然是那个被技术理想驱动的创业者,但他的战场已经从实验室延展至更广阔的生态。采访的最后,我们请他给想要投身硬科技创业的年轻人一些建议,他只强调了两点:“冷静判断,谨慎出发”和“找到并肩走远路的人”。
访谈结束后乔宁马上转换成产业导师的身份,给学生们上课,继续完成他“生态构建者”的任务。期待他继续带领着时识科技,引领“类脑智能”的应用发展,带着愿景,持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