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上月实施稀土出口管制政策并在本月中美元首韩国峰会期间达成两国间的稀土供应协议后,欧盟当前成了对中国稀土出口管制最紧张的一方。但笔者认为,当今中国对全球稀土产业链的垄断地位使得中国的稀土供应成为直接影响中国外部安全环境的重要因素,同时鉴于欧盟的经济体量以及与中国的密切经贸关系,加之中国在全球战略上一贯重视欧盟,中国会有条件供应欧盟稀土。
稀土供应涉及中国外部安全环境
中国之所以会有条件供应欧盟稀土产品,原因之一是因为:从根本上讲,中国对外部世界的稀土供应已经成为影响中国外部安全环境的重要因素,这是当今中国对全球稀土产业链的垄断地位使然。在这种背景下,如果中国无条件地限制稀土出口,全世界都将与中国为敌。
据统计,中国掌握了全球约40%的稀土储量,在开采量方面,为全球贡献了70%的稀土原料;在关键精炼产能方面,中国的部分稀土产品占比更达95%至100%;至于永磁体等稀土制品,中国的市场份额也高达约90%。
而稀土不仅是高科技产业的基础,更是现代战争的“隐藏燃料”:从战斗机、导弹、雷达、无人机到航母、核潜艇、坦克、卫星系统,无一不深度依赖稀土材料。
同时在民用方面,手机、电脑、电视、MRI设备、电动车、光刻机等现代高科技尖端设备,也都离不开稀土或由稀土制成的永磁体,因此美国对中国出口的稀土及其精炼产品的依赖度高达70%-100%。
然而也正是因为中国在国际稀土市场上的压倒性控制地位,如果中国严厉地、无条件地按照中国商务部稀土出口公告执行的话,中国客观上就是独家控制了全球稀土和高端制造业市场,这必将引起相关国家的强烈反弹。
事实上相关国家上月就已经开始联手应对中国了。彭博社10月17日报道说:中国上周宣布对稀土供应链实施史无前例的出口管制,成为本周华盛顿全球经济要员年度会议的焦点议题。美国财长贝森特暗示正形成联盟,称美国官员正在“与欧洲盟友、澳大利亚、加拿大、印度及亚洲民主国家沟通”,以形成全面应对方案。
同时,美国、澳大利亚和日本于上月下旬分别签署协议,组成了有具体投资和分工的“稀土联盟”应对中国。
咨询机构佳富龙洲(Gavekal Dragonomics)中国研究副总监贝多尔(Christopher Beddor)上月分析说:“最大风险在于,中国政府可能出牌过猛。破坏全球稀土供应链可能引发外界质疑北京方面在毫无明显理由的情况下,正在对众多国家造成伤害。”这可谓点到了问题的要害所在,即中国只能视时间和空间,有条件地使用稀土工具,否则客观上就是在破坏正常的全球供应链,而这将严重损害中国的外部安全环境,包括外部经济环境。
上述稀土供应原则,当然也包括了欧盟,并应该成为向欧盟国家出口稀土的依据,更何况无论从双边经贸还是全球战略角度,中国和欧盟客观上都相互需要。
对欧洲会有条件供应
因此,中国无疑将会向欧盟有条件供应稀土,而欧洲由于面临着对稀土的战略性依赖、以及自身技术和产业在短期内无法满足自身需要的现实,自然也会予以接受,更何况这也符合中欧之间的利益需要。中国对欧盟的稀土供应原则应该是:区别军用与民用;是否直接或间接参与损害中国利益。而对军民两用需求的,则应依时间和空间,相机行事为妥。
当下中欧间围绕稀土博弈的现实是:一方面,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呼吁欧盟“力争实现关键矿产独立”,另一方面,欧盟贸易官员也在积极与中国沟通,尝试使中国确保对欧盟的稀土供应。因为欧盟当前面临的问题是:至少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欧盟不能离开中国的稀土供应。
各种数据显示,欧盟98%的稀土元素和90%以上的稀土加工能力依赖中国,其中欧盟对稀土永磁体的需求几乎全部进口自中国。尽管欧洲试图通过从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地进口稀土原料来减少乃至摆脱对中国的依赖,但稀土的技术瓶颈在于“精炼”与“加工”,而中国在这方面实际上几乎垄断了全球产业链,至少当前是如此。因此,欧盟即便能从他国获得稀土原料,也依然严重依赖中国的加工能力。
在上述背景下,中国对欧盟的稀土供应应遵循下列几条原则处理:对中国稀土有需求的欧洲国家和企业,不得直接或间接参与损害中国利益;限制军用需求,满足一般民用需求;而对军民两用的需求,则相对较难把握,届时需要根据时间和空间,相机灵活行事。
唯有如此,才能既符合欧盟的经济体量、以及中欧经贸和全球战略关系的现实,同时也能维护中国的正当利益。
(注:作者是察哈尔学会国际舆情研究中心秘书长、高级研究员,政策研究者。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责编邮箱bo.liu@ftchinese.com)